聚焦高出血风险人群,探索“脑心同治”防治方案 ——《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养阴益气活血类方防治心房颤动-脑梗死-冠脉综合征高出血风险高危人群的研究》项目启动会在西安召开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9月28日,《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养阴益气活血类方防治心房颤动-脑梗死-冠脉综合征高出血风险高危人群的研究》项目启动会在陕西西安顺利召开。该项目是癌症、心脑血管、呼吸、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4年度项目,旨在为“脑心同治”防治高出血风险人群提供高质量临床证据,破解血栓与出血并存的困境。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防治形势严峻。《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该类疾病分别占农村与城市居民死因的48.98%和47.35%。《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也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且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在启动会上,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岐黄学者、项目负责人万海同指出,临床上许多患者普遍存在血栓或血栓前状态,但在接受抗凝、抗血小板等抗栓治疗后,又易诱发高出血风险,导致治疗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与此同时,中医药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虽已展现出临床潜力,却缺乏系统、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与规范应用。
“如何有效破解‘血栓事件’与‘出血风险’并存的临床困境,并为中医药联合治疗提供坚实的高质量证据,是当前亟待攻克的核心难题。”万海同强调。
据悉,为解决上述临床难题,该项目从“脑心同治”理论中寻求突破。万海同表示:“‘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明’,二者通过经络气血紧密相连。这一理论在临床上表现为冠心病患者常伴头晕,脑梗患者易出现心悸,其深层病机均指向‘气虚、血瘀、络阻’。”他进一步指出,遵循“审因论治”原则,采用益气、活血、通络的治法,正是应对当前临床挑战的关键策略。
据介绍,该项目共设立了《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高危人群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脑梗死高出血风险高危人群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冠脉综合征高出血风险高危人群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等六个子课题,将从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机制研究及方法学策略研究等不同层面开展,以期形成可直接推广的中医干预方案,并构建脑心同治“病证方一体化”评价系统,为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在课题研讨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士林主持开展,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松林、河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方朝义、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唐于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赵步长等点评指导。各位专家围绕“脑心同治”理论的深化、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的优化、AI赋能等核心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据悉,该项目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万海同团队牵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15家临床、方法学专家团队共同参与。(薛静文)
(责任编辑:赵红)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