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化妆品原料产业创新升级】我国化妆品原料创新迈入多维赋能新阶段

  • 2025-10-16 09:01
  • 作者:王任
  • 来源:中国医药报

当前,化妆品原料创新正成为推动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化妆品原料发展新路径思考》,2023年我国化妆品原料行业市场规模达619.09亿元,预计将以5%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并将于2030年增至871.12亿元。国家药监局公开数据显示,自《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于2021年1月实施以来,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注册和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已达272个;仅2025年上半年就新增80个。其中,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新原料备案数量居全国前列。值得注意的是,首批完成3年安全监测的化妆品新原料已正式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标志着我国化妆品原料创新实现从“准入”到“沉淀”、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构建”的重要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化妆品行业也面临国内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本土品牌意识觉醒、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等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化妆品原料产业发展将逐步摆脱跟随模仿的路径,迈向高价值创造的新阶段,并有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再到商业应用的全生态闭环,为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未来,化妆品原料创新七大趋势值得关注。


趋势一  国产替代步伐加快,本土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


近年来,全球化妆品原料供应链加速重构。为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加速关键化妆品原料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实现国产替代,已成为本土原料企业的必答题,也是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此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化妆品基础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原料产品以“中国制造、外资贴牌”形式存在。但随着品牌意识增强、技术不断积累,我国原料企业正逐步实现从代工向品牌输出的转变。例如,华熙生物依托透明质酸技术优势打造自主原料品牌,多年来稳居全球透明质酸行业龙头地位;南京科思用20年国际代工经验打造“低刺激防晒”技术,并将技术反向输出至其他国家及地区高端产品领域。可以预见,国产化妆品原料将逐步撕掉低端标签,在全球中高端市场拿下更多话语权。


趋势二  生物制造赋能升级,合成生物学推动原料开发范式变革


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正引领化妆品原料研发从“化学合成”向“细胞工厂”转变。该技术借助基因编辑与微生物发酵手段,实现活性成分的高效、绿色定制生产。


2025年,合成生物学、AI分子设计及智能递送系统等技术加速落地,推动化妆品原料研发从“提取”迈向“创造”。例如,维琪科技基于AI分子靶向技术开发的新原料β-丙氨酰羟脯氨酰二氨基丁酸苄胺,成为首批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新原料;华熙生物、巨子生物等企业在透明质酸和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已建立全球领先的生物制造平台。未来,化妆品原料企业将进一步优化工艺,提升行业竞争力。


趋势三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以高附加值突破提升产业话语权


核心化妆品原料堪称化妆品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其技术壁垒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定价权及竞争力。当前,本土企业布局源头创新,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生产工艺,力求在安全性、纯度和功效性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通过专利布局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化妆品原料的科技内涵。


具体而言,在关键技术突破上,企业的研发重点聚焦绿色提取、高效合成与精准纯化等环节。例如,在生物合成领域,企业通过构建高效工程菌株,实现了对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等高价值化妆品原料的绿色、高效制备,有效摆脱了对稀有自然资源或传统化学合成方式的依赖;在专利布局方面,通过系统化专利布局,保护核心化合物、制备工艺及特定用途,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以维琪科技为例,该企业累计申请发明专利超百项,这不仅保护了其创新成果,还通过授权合作等方式实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变现。


趋势四  深化植物资源开发,“资源+科技”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为植物原料开发提供了天然优势。本土原料企业将深度聚焦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开发,推动植物原料创新在“资源+科技”双轮驱动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企业将加强基础研究,运用代谢组学、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明确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实现从“粗提物”到“明确靶点、精准功效”的升级;另一方面,绿色提取技术(如超临界萃取、生物转化)将进一步提升植物原料的品质与可持续性。


例如,贝泰妮已明确将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列入战略规划,计划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构建植物原料标准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打造涵盖种植、研发到品牌输出的全产业链能力。


趋势五  绿色理念融入研发,可持续发展成行业共识


在“双碳”目标和绿色消费趋势的推动下,化妆品原料的绿色可持续性已成为重要的评价维度。本土企业积极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植物原料等环保型原料,加速推进对传统石油基或动物源原料的替代。


具体而言,在化妆品原料选择方面,企业通过优先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原料,减轻环境负担;在生产工艺优化方面,着力开发原料提取、合成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例如,本土企业积极推进利用绿色工艺替代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提升化妆品原料的转化效率,增强环保属性。随着国际市场对化妆品原料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本土企业将顺应这一趋势,开发一系列环保型原料,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趋势六  联合药企跨界合作,原料创新驶入“医研共创”快车道


在“功效为王”与“安全至上”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企业开展化妆品新原料研发正逐步摆脱传统“闭门造车”模式,转向与制药企业协同创新的新路径。


制药企业凭借在合成工艺、质量管理与注册申报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快速将药品研发及生产中的技术体系和产能优势平移到化妆品原料领域。这不仅开拓了新的市场增量,也为原料的安全性、纯度和稳定性提供了更高标准的支撑。例如,企业可通过引入精准制备高纯度活性成分的技术及符合药品GMP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从起始物料到成品的全链条质控标准,为保障原料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化妆品原料企业与药品企业进行跨界协同,在加速新原料研发进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化妆品行业的技术门槛与创新活力。例如,普洛药业已正式进军化妆品原料领域,通过合成生物学、化学合成和多肽等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加强自身在化妆品产业链上游的布局;海正药业则依托自身微生物发酵技术平台,切入功能性护肤原料赛道,加速推动相关成分的产业化落地。未来,化妆品原料创新将加速驶入“医研共创”快车道。


趋势七  各方协同合力推动,构建原料创新生态体系


政策支持与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推动化妆品原料创新的关键力量。


国家药监局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研发成果转化效率,缩短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使国产化妆品原料能更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全国多地出台化妆品原料创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的支持力度。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对首次应用于化妆品并被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注册新原料,给予一次性扶持100万元;浙江省杭州市对通过化妆品新原料备案、注册的企业,每个种类分别补贴50万元和100万元。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也在稳步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为化妆品新原料成果转化应用按下“加速键”。例如,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攻关,积极开展化妆品原料基础研究、功效评价与产业化应用。该院指导丽水市质检院组建浙江省化妆品植物原料研究中心丽水分中心;指导温州市食药检院助力企业成功备案平卧菊三七和赶黄草茎叶新原料,助力地方企业开展化妆品原料的注册备案。与此同时,浙江省药监局正在牵头筹办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转化联盟,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化妆品原料创新生态体系。


(作者: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王任)



(责任编辑:刘鹤)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