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与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北京亦庄举办——为产业创新与科学监管搭建高水平对话平台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10月23日,作为“2025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的核心专业模块之一,由北京亦庄国际生物医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与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成功举办。论坛聚焦“创新引领,科学监管:赋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了来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国内外企业的专家与代表,共同探讨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与产业升级路径。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厚廷,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出席并致辞,北京市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中心主任黄志成主持论坛。
王厚廷在致辞中表示,北京作为全国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策源地,已累计获批三类创新医疗器械81个,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一以上,其中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与手术机器人获批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他介绍,北京市药监局通过修订《北京市医疗器械快速审评审批办法》、推行全程网办,将第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技术审评平均用时压缩至45个工作日,持续保持“北京速度”,并通过“项目制”管理和“春雨行动”等机制,为创新产品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持。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厚廷致辞
刘力在致辞中介绍了亦庄作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成效。截至2024年底,经开区累计56个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其中25个已获批上市,占全市38%;2025年上半年再有三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占全市同期获批总量的75%。刘力表示,经开区将持续构建“外资龙头+本土生态”双轮驱动体系,打造“研发—临床—注册—准入—支付”五环联动的产业生态,设立规模10亿元的“医疗器械专项基金”,建设“半小时服务圈”,全方位支持企业实现从概念到产品的全程转化。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专家团队带来了9场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指导性强。
综合业务部(合规部)副部长邓俊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制度的建设历程与运行机制。他表示,中心已建立起一个规模约2500人、涵盖136个专业研究方向,通过自主研发的专家管理系统和“随机盲选”机制,确保了咨询工作的公平、公正与高效。
审评三部审评员、生物材料创新合作平台秘书处成员刘钰莎介绍了平台的基本情况和最新工作进展。她强调了平台在助力生物材料领域创新发展、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作用,并进一步展示了平台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支持措施和最新成果。演讲中剖析了当前平台推进中关注到的重点问题,并对平台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审评三部审评员李洁则聚焦于高风险产品“角膜塑形镜”,详细阐述了其技术审评的核心关注点,包括注册单元的科学划分、新型材料的判定标准与安全性评价等,并预告了新版《角膜塑形镜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制定进展。
临床与生物统计一部的审评员王悦和王雅文分别就两类前沿器械的临床评价要求进行了阐述。王悦指出,人工智能辅助检测类医疗器械需开展对照试验,可考虑采用多阅片者多数据样本(MRMC)试验设计等方法,并强调临床试验设计须基于产品临床定位综合考虑,临床试验中主要评价指标选用灵敏度、特异度、ROC或其衍生曲线等科学指标。王雅文介绍了多孔腹腔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的临床评价要求,并对单孔、远程等新型机器人提出了针对性的临床评价与风险考量要求。
在下午的议程中,审评一部部长郭兆君和审评二部部长杨鹏飞分别展示了两大关键创新平台的工作成效。郭兆君介绍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在汇聚产业合力、加速AI技术临床转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杨鹏飞则围绕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合作平台,分享了平台工作组在推动高端医学影像装备、高端放疗装备、高端心血管和神经诊疗装备方面政产学研医各方协同合作创新的经验。
审评二部审评员曹越对有源医疗器械的立卷审查要求进行了精准解读。她明确区分了立卷审查与技术审评的区别,强调立卷审查阶段主要关注申报资料的合规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是优化审评流程、提高申报质量的重要前置环节。
最后,临床与生物统计二部副部长何静云分享了肿瘤相关体外诊断试剂监管科学的最新研究与实践。她重点介绍了在恶性肿瘤早筛早诊领域,监管机构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评价路径和审评体系,以及在抗肿瘤药物伴随诊断试剂领域,如何选择适当的临床试验路径,以及监管部门如何实现与药物审评的紧密协同,推动肿瘤精准医疗的发展。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医疗器械领域的监管机构、学术界和产业界搭建了一个高水平、深层次的交流平台,更清晰传递了鼓励创新、科学监管的明确信号。黄志成在总结中呼吁企业主动学习把握政策方向、用足用好各类服务通道。他表示:“希望企业能够跟上政策步伐,真正了解并用好北京推出的项目制管理、创新前置审评等机制。我们也将持续做好服务响应,也期待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共同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会者普遍认为,论坛内容系统全面,既有宏观政策与战略视野,又有微观技术审评的实操解析,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理解监管要求、推动产品创新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将进一步推动北京医疗器械产业向高质量、国际化方向发展。(秋雨)
(责任编辑:赵红)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