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提升心功能的小妙招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需求的严重疾病,作为各类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本文从现代医学与中医结合的角度,系统介绍心衰的病因、症状、治疗及日常管理,帮助患者和家属科学应对。
一、心脏的“疲惫”——什么是心衰?
心脏的“疲惫”——什么是心衰?心衰是心脏因疾病或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身体需求的慢性综合征。心衰主要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收缩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HFrEF):心脏收缩无力,泵血减少,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
舒张性心衰(射血分数保留,HFpEF):心脏僵硬,舒张期充盈受限,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
得了心衰,心脏像“电力不足的水泵”。血液淤积在肺部或下肢,引发呼吸困难、水肿等淤血症状;器官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少尿、消化不良等症状。
心衰并非绝症,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长期稳定生活。
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等是心衰的高发人群。
二、心衰的预警信号
1、典型表现
呼吸困难(平卧加重,夜间突发憋醒);
疲劳乏力(轻微活动即气促);
下肢水肿(脚踝、小腿按压凹陷);
体重短期增加(水钠潴留导致)。
2、不同阶段的症状变化
心衰分级(NYHA) 症状特点
Ⅰ级 日常活动无不适
Ⅱ级 轻度活动后气短
Ⅲ级 轻微活动即受限
Ⅳ级 静息时仍呼吸困难
警示信号:若出现夜间不能平卧、阵发性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甚至意识模糊、皮肤湿冷需立即就医,可能是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
三、为什么会得心衰?
1、主要病因
主要病因是原发性心脏疾病(直接损伤心脏结构/功能)。
1.冠状动脉疾病(占比>60%)
心肌梗死: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收缩力下降。
慢性缺血:心肌冬眠/顿抑,逐渐进展为缺血性心肌病。
2.高血压性心脏病
长期压力负荷过重→左室肥厚→舒张功能减退(老年女性更常见)。
3.心脏瓣膜病
主动脉瓣狭窄(钙化性退行性变为主)、二尖瓣反流(乳头肌功能不全或腱索断裂)。
4.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部分与酒精、病毒感染相关)、老年淀粉样变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沉积)。
2、诱发/加重因素
1.心律失常:房颤(心室率过快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输出量显著降低)。
2.肺部疾病:COPD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为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低氧加重心脏负荷)。
3.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尤其淡漠型甲亢易漏诊)、糖尿病心肌病(微血管病变+心肌纤维化)。
4.医源性因素:NSAIDs药物(如布洛芬)引起水钠潴留、放疗后心肌损伤(如乳腺癌放疗史患者)。
3、高危人群
心衰的高危人群有:年龄>65岁、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长期吸烟酗酒、有心脏病家族史等。
预防关键: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4、加速恶化的诱因
感染(如感冒、肺炎)、擅自停药、过量饮水或高盐饮食、有心脏病家族史等。
四老年人是心衰高发人群,中西医结合更有效。
西医标准治疗
现代医学将心衰定义为心脏泵血功能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病理状态,其核心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1.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持续激活导致心肌重构恶化。
2.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6)释放加剧心肌损伤。
3.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ATP生成不足。
4.心肌纤维化:细胞外基质沉积导致心室僵硬度增加。
西医治疗是针对上述机制作用的治疗方法,当前西医指南推荐:“新四联”药物:ARNI/ACEI/ARB(如福辛普利、厄贝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非奈利酮等)、新型药物: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可降低住院风险。
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实践
1.中药复方的循证研究
(1)芪苈强心胶囊
组分:黄芪、人参、附子、丹参等。
机制: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证据:降低NT-proBNP水平,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
(2)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组分:红参、麦冬、五味子。
机制:保护心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微循环。
证据:提升左室射血分数,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中医症候。
(3)芪参益气滴丸
组分:黄芪、丹参、三七、降香油等。
机制:改善心肌缺血与缺氧、抗心律失常、增强心肌收缩力、抗氧化应激。
证据:《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及《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等,均将芪参益气滴丸作为治疗心衰的有效药物之一进行推荐。
2.针灸与穴位疗法的辅助作用
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心衰辅助治疗中展现价值:
(1)内关穴: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率变异性。
(2)膻中穴:缓解胸闷气短症状。
(3)足三里穴: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感染诱发加重。
临床常用方法包括:
(1)传统针刺:每周3次,留针20~30分钟。
(2)艾灸:适用于阳虚患者,温灸关元、气海。
(3)穴位贴敷:硝酸甘油联合麝香保心丸贴敷心俞穴。
五提升心功能小妙招
1.运动建议(安全优先)
(1)步行
每天分次步行20~30分钟(速度以微微出汗、能正常说话为宜),可改善血液循环。
注意:饭后1小时再运动,避免空腹或饱腹;关节不好者可选择水中行走。
(2)椅子运动
坐姿抬腿、上肢伸展等轻度活动,适合行动不便者,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太极拳/八段锦
柔和的动作搭配深呼吸,能增强心肺功能,研究显示可降低血压、改善心率变异性。
2.饮食调理(护心小技巧)
(1)“三低一高”饮食
低盐(每日≤5g,严重者<3g)、低脂(少动物油)、低糖,高膳食纤维(燕麦、蔬菜)。推荐: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补充Omega-3。
(2)护心零食
每天一小把坚果(约10g,如核桃、杏仁)或黑巧克力(可可含量≥70%)。
(3)控饮水量
心功能较弱者需避免过量饮水,每日液体摄入量遵医嘱(通常1.5L左右)。
3.生活习惯调整
(1)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法:吸气时鼓肚子(4秒)→呼气时缩肚子(6秒),每天5分钟,减轻心脏负担。
(2)保暖防寒
寒冷易诱发心血管痉挛,冬季外出戴围巾口罩,夏季避免空调直吹。
(3)睡眠优化午休≤30分钟,避免长时间平躺(心衰患者可抬高床头10厘米)。
4.情绪与监测
(1)避免情绪激动
可通过听轻音乐、养花草等方式减压,突然的情绪波动会加大心脏负荷。
(2)定期监测
记录晨起静息心率(正常60~100次/分)、血压(目标值通常<140/90mmHg),异常及时就医。
5.警示信号(需立即就医)
运动或休息时出现胸痛、憋闷
下肢水肿持续不消退
夜间平躺呼吸困难(需垫高枕头)
6.预防心衰的4道防线
控血压:长期控制血压
护血管:定期查血脂、颈动脉超声
防心梗:胸痛持续15分钟速拨120
勤筛查:50岁后每年做心脏超声
心衰虽需终身管理,但科学治疗加上积极生活调整,依然能拥有高质量生活。以上方法需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老人,建议先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适度、持续是关键,切勿急于求成!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个体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责任编辑:赵红)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