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开打“年份”牌 “年份热”背后是利益之争

  • 作者:中国食品药品网
  • 来源:新京报
  • 2014-09-06 09:20

 茅台五粮液针锋相对;标准缺失前途难测

陈酿的“数字时代”能够挽救白酒的消费颓势吗?本报记者康亚风摄

  红酒年份风波未了,白酒业“年份酒”概念又兴。五粮液集团日前在北京宣布,推出10年、15年、30年、50年、60年陈年五粮液酒,其中以10年、15年五粮液为主打产品。老对手贵州茅台针锋相对提出,是茅台首推白酒“年份酒”制度,白酒业兴起的“年份酒”风,会给市场添乱。

  茅台暗指五粮液“跟风”

  茅台股份公司总经理乔洪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巧借国外高档洋酒的经验,成功营造“年份酒”概念,并独领中国高端白酒市场风骚,是国酒茅台品牌营销的一则经典案例。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目前国内白酒市场兴起一阵“年份酒”跟风热,一些并不具备开发陈酿产品的企业不顾实际,竞相效尤,纷纷打出“陈年”牌,扰乱市场,误导消费。
  乔洪认为,白酒业内,国家只对茅台酒有陈年酒的标准,一些企业没有认真探究解读茅台“年份酒”的核心内涵,只功利地看到陈年茅台酒被市场热捧的营销成效和高额利润回报,从而蜂拥而上跟风作秀,简单克隆“年份酒”制度,纷纷推出所谓5年特贡、8年精品、10年陈酿,令陈酿酒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五粮液董事长王国春在此次年份酒上市会上则表示,为了生产陈年酒,五粮液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准备。五粮液凭借其规模优势在满足当年销售的同时,还将相当数量的优质酒储存下来,为以后生产陈年酒打下了物质基础。根据储酒种类的多样化,陈年五粮液酒是同一年份不同品种白酒的科学组合。
  两大巨头暗斗年份酒,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陈江认为,以80年、50年、30年、15年为卖点的“陈年茅台酒”,利用其高端市场的细分策略,通过不同度数产品及年份酒产品在高端市场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占据优势。
  目前茅台酒的年份酒销售呈现上升趋势,占销售收入三分之一。五粮液以陈酿勾兑的核心产品年产量仅8000吨左右,与茅台酒相比没有绝对优势。但在许多地区,五粮液与茅台在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中也无多大差别,仅有一两个百分点之差。

  “年份热”背后是利益之争

  据了解,最早打酒龄酒(陈酿)概念的人是古井贡的掌门人王效金,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古井就开始推出陈酿酒,以后逐渐在其他品牌中也流行开来。
  近几年来,众多酒厂蜂拥而上,年份酒成为白酒市场的流行时尚,但古井贡并没有因陈酿获得多少赚头,倒是一批后来者获得了更多实际利益。目前市场上打着“陈酿”概念的白酒企业和品牌有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国窖1573)等,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利用勾兑方式,大打年份酒擦边球。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一般成名酒都有自己的年份酒,没有的是少数,但厂家走的营销路线不同。比如五粮液系列酒走的是星级路线,用一星到五星来区分品质的不同。但实际上,所谓陈酿酒是厂家自己命名的。陈酿在工艺上应该叫“窖藏”,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酒,都要经过窖藏。窖藏的主要作用是使刚生产出的酒进一步熟化,去掉其中的辛辣味,使酒的口感更醇更绵。具体来说,香型不一样,所需窖藏的时间也有差别:清香型白酒所需窖藏的周期较短,一般为1年左右,浓香型白酒约需3年,而酱香型白酒所需时间最长,需5年左右。
  白酒年份热背后是利益。据了解,现在市面上销售的30年陈酿、50年陈酿的白酒价位远远高于没有打年份的酒价。如茅台在今年糖酒会上,新推出的茅台液年份酒采用木盒镶真皮作为外包装,定位高端。该产品分为两款:三十年茅台液和五十年茅台液,市场价格分别为:680元和900元左右,销售渠道主要是商超。
  河南省的老牌名酒宋河酒,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推出自己的年份酒,但据其总工程师李绍亮介绍,这部分酒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只有在中高档酒中才有陈酿酒。他介绍说,所谓10年陈酿、20年陈酿,并不是指整瓶都是存放10年、20年的酒,而是含有陈酒的成分,因为新生产出来的酒口味比较冲,用陈年酒调味也是惯常的做法。

  年份酒没有测评标准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坦言,国家还没有通用的检测标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检测酒中的陈酿比例,以及检测陈酿的年份,所以各酒厂在产品包装上并没有注明陈酿的含量。一瓶标注10年陈酿的酒,在配料表上和其他酒一样,只标注原料为水、高粱、小麦,并没有标明整体是10年窖藏的酒,还是含有10年酒的成分,现在也没有标准强制厂家标明。
  马勇秘书长分析认为,目前出台年份酒标准可能性不大。白酒的感观水平、理化指标,特别是理化指标,很难定性定量,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或是行业标准对年份进行统一。同时,各家企业所采用香型不一样,酒的风格和酿酒工艺也不一样,要求厂家确切地标明陈年酒的含量也不好实行,因为在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和卫生部标准的情况下,产品已经视为合格,厂家有权利为自己的工艺配方保密。
  马勇还认为,年份酒不会对市场形成太大冲击,前两年就有酒企以此作为卖点,但不同年份酒间产品差异小,消费者不愿多花钱去买高价位年份酒。就产品质量来看,各品牌厂家的主打产品及高端产品已经体现了产品核心品质,而年份酒并没从质上对以往产品有大突破,造成消费者不买年份酒的账。(记者危剑侠)

  关联

首部酒类产品认证规则即将出台

饮料、乳品、肉类等产品国家认证将陆续推出;企业抱怨认证泛滥

  记者昨日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获悉,认监委预计于今年10月1日前发布《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这将是国家认监委推出的我国第一部酒类产品认证规则。

  认监委强调自愿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给记者的书面答复上表示,《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的质量等级认证完全是企业自愿行为,可以申请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的产品涵盖了整个酒类品种,包括葡萄酒类、啤酒类、白酒类、黄酒类、果酒类、食用酒精和其他含酒精饮料产品。
  同时,为了保证认证的公证和权威性,酒类产品质量等级的认证由第三方负责。目前仅有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共同发起的中酒联合(北京)质量认证中心具备认证资格。该中心主任赵尔萍介绍,认证将从企业的管理体系、产品的理化指标、产品的感光指标三个方面对产品进行检测,是业内最为全面的评价体系。酒类认证标志分三种图形,分别为“优级产品标志”、“一级产品标志”、“二级产品标志”。
  我国对酒类管理历经禁酒、榷酒、税酒三个阶段,此前的酒类等级认证都是由行业协会组织和评定的,而把酒类产品质量管理纳入国家法律法规体系还是第一次。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认为,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将有利于中国葡萄酒、啤酒、白酒等酒类产品扩大出口。据了解,首批酒类产品认证检查员已于5月20日培训完毕,目前已经有一些大型企业向有关方面申请认证,申请一个产品单元大概需要两万多元。

  乳饮认证下一站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对记者表示,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是国家认监委立足于食品安全基础上推出的确保和着眼于提高酒类产品质量的一种认证制度,是一种与食品安全许可证(QS)管理互为补充的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方式。
  据了解,酒类认证只是一个试点,接下来还将在饮料、乳品、肉类等食品行业其他类别产品中陆续推行。而此次认证规则命名为《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也是为了便于形成食品质量认证规则系列,为其他食品认证规则的出台留有接口,《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饮料》、《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乳品》将应时出台。

  酒类企业观望

  虽然是国家权威部门的权威认证,但国内认证市场的无序,使得许多企业都对认证失去了信心。
  在中国葡萄酒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的某葡萄酒公司副总向记者表示:“如果是其他企业都纷纷获得了这个认证,就得跟进,否则消费者就会对公司的产品产生怀疑。有很多时候,企业也都是身不由己,认证是否有价值也没有去考证过,企业对这些认证好像都已经麻木了。”一家国内白酒厂家负责人则直言不讳地说:“所谓的认证都是变相的收费。”他向记者抱怨,某协会给他们发的“牌子”,地方工商管理部门根本不承认,强令不得将“牌子”印在包装上。对于这个国家认监委的认证,该负责人表示将观望一段时间,最主要的是它是否权威和公正。
  而一啤酒厂家质量中心负责人笑称:“花钱拿了那么多认证,怎么把所有认证标志都放到包装上让消费者看到,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个难题。”该负责人表示,其实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牌子”失语,企业有苦难言,但这些评比是行业协会组织的,行业协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参加又不行,于是企业只好采取“慎重”的态度。(记者苏曼丽)

  记者观察

年份白酒“爱谁谁”?

靠企业自律难清市场

  中国有句俗语:酒是陈的香,给多数人造成了一个印象,年份酒应该高价。直至今年6月26日,央视曝光的嘉裕长城年份酒虚假事件,引起社会对葡萄酒年份酒真实性的质疑,年份酒身上那道美丽光环才开始消退。现在白酒也开始“年份”了,到底会迎来什么样的市场前景呢?
  记者对消费者的随机调查显示,一般人根本无法品尝出3年陈酿和30年陈酿的区别,因为白酒3年老熟后,口感是一样的。另外一方面现代科技发达,不排除厂家会利用新技术给新酒催沉、甚至勾兑出跟老酒相当的颜色和气味,作为普通消费者,怎么可能分出1000元与500元酒的区别?消费权益人士因此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和协会加强年份酒监查,遏制利用年份大打概念牌来炒作陈酿。
  可是现在白酒也面临和葡萄酒同样的问题,没有年份法定标准,谁能保障企业不造假年份酒呢?据了解,在国外,年份酒也比较流行,但他们执行起来较为严格。特别是葡萄酒和白兰地,不但有原产地标志,有的还在瓶底上注明是哪一年的酒。国外很多酿酒厂都是家庭庄园式,“爷爷酿酒孙子喝”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企业诚信度高,对年份酒并没有人怀疑。
  从中国白酒业实情来看,解决年份酒的问题仍依赖于厂家自律,但中国酒业正进入市场整合、大浪淘沙的复杂阶段,仅靠自律很难净化市场。有消息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准备为葡萄酒行业建立质量档案,对从葡萄采摘到酒的生产全过程,进行详细的备案。也许这方法对白酒同样适用,有必要建议酒企给每个年份的酒建立档案,对每种酒的身份都有严格的管理。而在市场流通环节,建立一个市场游戏规则,这样行业或许可以健康发展。(记者危剑侠)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