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医药贯中西<br>——2013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一等奖项目直击

  • 作者:徐亚静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47

    2013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日前出炉,共有36项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获奖,其中“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黄芪干预的转化应用”等6项成果荣膺一等奖;“阳明腑实证的发病机制及通里攻下法防治作用的系列研究”等10项成果荣获二等奖;“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相关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等20项成果获得三等奖。有关专家表示,此次一等奖获奖项目虽然不多,但少而精,针对困扰中西医结合临床和产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两翼齐飞,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 
    科学诠释 
    临床颇有效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作用机理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牟姗、倪兆慧、王琴等人完成的“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黄芪干预的转化应用”项目历时15年,应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采用体内与体外研究、人类肾脏固有细胞与动物模型相结合等手段,从器官、细胞、蛋白、基因等层次对肾纤维化的机理进行全面探讨,并对黄芪防治肾纤维化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通过动物和体外实验,首先发现黄芪通过抑制βig-h3过度表达,下调TGF-β水平,防治肾纤维化,提出黄芪是治疗肾纤维化的新手段;率先采用多种肾脏固有细胞培养方法,证实黄芪下调TGF-β以及βig-h3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在国内首先发现黄芪促进HGF/c-met系统表达,间接抑制TGF-β合成,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在国际上首先从细胞水平上探讨糖尿病肾病新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足突细胞上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表达上升有关,并且与激活MCP-1相关。 
    本项目贯彻“防治结合,寓防于治”的思想,提出补肾益气防治肾纤维化的总治则。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研究,进行临床综合治疗与长期随访观察,科学地评价疗效,提出以“益气补肾”为主的贴近临床、操作性强、可重复性的综合治疗方案,开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纤维化的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内31家医院推广应用。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高龄但多病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延长“健康寿命(healthspan)”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肾虚衰老是中医对衰老的主要认识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沈自尹、张新民、黄建华等人完成的“补肾药淫羊藿组分延长健康寿命的基础研究”,经20年的探索,发现肾虚与衰老具有相同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功能紊乱低下;经过补肾药与非补肾药、单味药与复方的筛选,发现补肾药淫羊藿组分淫羊藿总黄酮(EF)及其有效单体淫羊藿苷(ICA)可以代表几个温肾复方(补肾益寿片、温阳片、右归饮)调整提高NEI网络功能。 
    在此研究基础上,课题组研究人员选择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秀丽线虫、果蝇、小鼠、大鼠作为实验模型,利用基因芯片、代谢组学、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分三个部分、8组实验对EF及ICA延长健康寿命的效果和机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确证补肾药淫羊藿组分能延长健康寿命,其机理在于EF对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逆转作用,EF和ICA通过对抗自由基、减轻DNA损伤、增强SIRT6的活性来提高基因组的稳定性,延长健康寿命。 
    理论创新 
    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一直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薄弱环节,此次的获奖项目在此环节实现了突破。代谢综合征(MetS)以中心性肥胖、血压、血糖升高以及血脂异常为特点,其组分疾病还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症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文健、张腾、傅晓东等人完成的“‘同病类证’理论指导下的代谢综合征组分疾病防治研究”,结合西医发病机理,认为MetS的中医核心病机为脾虚不化,首次提出并论述了“脾虚不运”和“脾虚不化”是脾的运化失常的两种不同表现;MetS的主证为“积聚”门下的“聚证”,应以攻补兼施为治则,益气化聚为治法。研究提出了“同病类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和“同病类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认为疾病的基本病变可以辨为中医的主证,对主证的治疗就是对疾病本身的治疗;患者间的个体差异,是主证“大同”前提下的不同类证,可用主方加减组成类方治疗。这一观点改变了以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西医治病作为主体,中医辨证论治为辅助的思维定势。 
    在本研究创立的“同病类证”理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MetS五种组分疾病的疗效明显提高,在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纤溶活性降低及血压的变异性和负荷等方面弥补了原有治疗的不足;发现部分药效成分能调节与已知西药靶点不同的信号通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信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由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单位的赵步长、伍海勤、唐仕欢等人完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治(脑心同治)’的现代研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首次提出“脑心同治”理论,并在该理论指导下,进行了相应的新药研制,并指导临床实践。研究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体质和发病特点,研制了脑心通胶囊,体现了脑心同治理论;在临床循证的前提下,以脑心通和丹红注射液为载体进行了脑心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目前,脑心同治理论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促进了学术传播,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 
    突出重点 
    本次获奖项目的另一特点是针对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单纯西医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制约其推广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呼永河、谢春光、叶河江等承担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证结合靶点治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项目组历时12年,在4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支持下,通过18个动物实验,11个临床试验1237例病例观察,围绕DMA的核心病机和靶位治疗进行系列研究,建立了“DMA病证结合靶点治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本研究针对DMA的发病机制,建立了糖尿病神经(周围、自主和胃肠)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病证结合靶点治疗方案”筛选方法,明确不同中药制剂针对不同病机靶点,发挥各自治疗优势。首次证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核心病机脾肾虚、气虚、痰浊阻络与血清CRP、TNF-a、IL-6水平升高相关,临床证实中药通络糖泰方和电针具有降低CRP、TNF-a、IL-6水平,恢复神经功能的针对性治疗作用;首次证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核心病机是阴虚痰瘀,其与视网膜蛋白激酶C、凋亡抑制基因bc1-2蛋白表达、视网膜图和神经节细胞关系最密切,中药明目五子合剂通过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芪明颗粒通过抗氧化,发挥靶点治疗作用;首次证实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生与肾组织PPARγ活性和核转录因子表达、TGF-β1蛋白激酶C关系密切;首次证实糖尿病心肌病与TGF-β1密切相关,参芪复方、芒果苷具有靶点治疗作用。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廖家桢、王硕仁、林谦等人完成的“心血管疾病心气虚证的基础研究”针对发病十分普遍的心血管病,提出心气既是功能的、也是物质的,心气虚证是内在物质基础损伤与外在多种功能异常的综合表现;调节心气虚证的内在物质异常,可以改善心气虚功能异常;心气虚证包括舒张、收缩功能不同时相的损伤;与舒缩功能受损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是钙瞬变异常及其调节的关键分子RYR2、SERCA和PLB表达异常;心气虚证存在能量代谢功能障碍,心肌能量储备物质PCr、供能物质ATP与舒缩功能存在显著正相关;CK同工酶是能量利用障碍的调控物质基础;而线粒体微结构损伤是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结构载体,心肌能量重构与心脏重构相关等。研究还发现,益气中药可以干预心气的物质性调控点,从而改善功能的虚损。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