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检验变成“流水线作业”——精益管理给北京药品检验带来变革
北京市药检所实验室走廊上装置的进度看板,使各种资料和工作进展变得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报记者 王晓冬 摄
9个人的实验室,其中5个人刚刚走出高校大门,药品检验经验几乎为“零”,当他们组成一个团队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9个人,半年完成2500件口岸药品检验,平均检验时间从34.1天缩短至11.6天。熟悉药品检验的人一定知道,这么少的人,这么多的量,简直不可思议。是什么造就北京市药品检验所如此高效?
事情得从几年前说起。随着我国药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容,北京市药检所和全国其他药检所一样,检验量一年比一年多,检验人员数量却不能与之成正比地增加,技术人员的精力都投入到不断重复的检验上。如此下去,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搞科研。
2012年,位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药检所新址破土动工,这对北京市药检所而言,无疑是一次探索与改革的绝佳时机。在新址附近租一间实验室,为新所建设探路——这一想法得到了当时北京市药监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相关手续很快落实。
纪宏,时任药检所生化生检室副主任,受命负责生命园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创新——这是当时所领导给纪宏的唯一要求,生命园实验室决不能成为生化室、化学室的翻版,它必须代表药检所未来的发展方向。
改革,首先是要找到参照和标杆,经验来自药检所的客户。这是一家位于北京昌平的外资制药企业,正在引进来自总部的“精益”管理。这种管理倡导“以最小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生命园实验室承担的进口药品检验量大、方法成熟、重复性强,“精益”管理为检验模式的“流水线”改造提供了落地的途径。于是,此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带团队到企业学习,到一点点探索自己的流程体系,再到反复的验证和最终的标准化,改变在这里悄然发生,活力开始逐渐显现。
走进现在的生命园实验室,除了简洁明快的现代化实验室布局,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细节。所有的柜子、抽屉外面都被贴上了一张图片,清晰地标示着存放的物品。在实验室走廊,悬挂着大大的白板,每一个检验员的工作进展情况、仪器设备的占用情况、样品的检验状态都呈现在一张清晰的动态表格上。一种被称之为“可视化”的手段在这里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物料和工作进程管理,不需要打开柜门寻找,也不需要向人询问,无论是实验室的使用者还是管理者,都可以方便获得资源,管理资源。
除了可视化,生命园实验室还有着完全不同的检验工作模式,不再是一个人包揽所有的检验项目,而是按照不同的分析原理,把检验拆分成项目包,交给不同的小组同时开工。这种模式给任务、人员、设备和场地的组合带来了无限的操作空间。
纪宏的团队用一年的时间,把一个又一个检验标准,按项目转化成详细的操作规程,编制成流程指引。现今,标准化的精细管理在这里无处不在,检验的执行变得异常简单和高效,即便是没有经验的新人,经过简单的培训,也能很快上手,毫无二致地完成看似繁复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人为差错的概率也被减少到最低限度。
精益管理还使工作从被动变得主动。过去,实验室只有接到任务才安排工作,经常会出现缺少某些试剂耗材而延误检验的情况。而实施精益管理后,标准的工作程序是在上一轮检验完成时,就根据实际消耗列出下一轮检验所需物资的清单。涉及企业提供专用对照品和特殊试剂的,信息会第一时间传递到客户手中,随下一次送检及时补齐,涉及一般试剂耗材的,则与所内供应部门对接。这一变化,保证了实验室在接收任务的时候已经做好各种资源的准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所有的资源浪费被新的工作模式和精益管理逐一消除的时候,每人年均550件的检验量和平均11.6天的检验速度,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而这一实践过程所提供的经验,也为北京市提高药品检验工作效率提供了方向。如今,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的其他实验室也开始逐步复制生命园实验室的成功经验,一场变革正在悄悄发生。(本报记者 王晓冬 通讯员 吴科春)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