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白酒产业发展新引擎
在刚刚闭幕的2015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和第92届全国糖酒会上,与会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白酒行业今年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步入发展新常态。而第92届糖酒会主题论坛“酒业新常态,消费新趋势”上,与会人士对步入发展新常态后的白酒业如何实现新的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创新带动产业进步
据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介绍,在2003年至2012年这10年间,中国白酒产业持续30%以上的年增长。在新常态大背景下,要实现新突破,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传统酿酒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是我国白酒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经济学家冯海发在发言中说,“白酒行业要始终把创新作为重中之重。”
冯海发分析,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速度换挡,二是结构转型,三是动力转换。对于白酒行业来说,速度换挡就是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换为适度、平稳的增长。转型升级,就是要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动力转换就是要由依靠低成本向创新转变。“在转换过程中,有无核心技术、产品、品牌和竞争力,是白酒企业实现新突破的关键。”冯海发说,“如果这四个要素都具备,那么企业发展就没有问题,否则,企业就将面临挑战。”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秘书长宋书玉认为,2015年中国白酒要想真正取得突破,还要创新消费文化。整个行业都应该以国际视野看待饮酒健康问题,看待饮酒快乐,看待酒的消费文化。“创新尤为重要,唯有创新才能拯救酒类企业,拯救白酒行业。”宋书玉表示,这其中就包含了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渠道创新和文化创新。
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季克良认为,创新不仅是企业策略、制度结构的创新,更需要酒行业各领域、各层级人员的积极参与,要敢于放弃既得利益,为酒业长远考虑。这需要改革者的巨大智慧和决心,更需要制度设计对改革者形成支持保护,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传统文化引领未来
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魅力影响深远,是中国白酒产业的最重要的软实力,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王延才说,虽然针对酒文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挖掘工作,然而对社会、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却严重缺失,消费者对中国传统酒文化的认知度非常局限和浅显,往往只看到劝酒、醉酒、过度消费等酒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于酒的历史源头、酿造工艺,以及民族传统中的高雅饮酒方式等知之甚少,至于酒的正确品鉴方式、健康饮酒的科学标准等,就更少有消费者能说得清楚了。
王延才认为,我们的酒业文化建设还存在明显短板,忽视了白酒的精神和文化属性,对消费者的精神文化和健康的诉求没有足够的重视,也可以说我们的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文化水平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错位,导致白酒成了消费者“最熟悉的陌生人”,可以说在当前白酒产业向基础消费转型阶段,这个现象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白酒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重视酒文化的发掘。”王延才说,“我们要力图去挖掘整理创新我们的酒文化,把它完美地结合在白酒的生产与消费之中。”
白酒消费个性化
白酒产业发展要实现突破,文化和产品就要符合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
有专家认为,未来中国白酒市场个性化营销的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白酒龙头企业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已成立了自己的定制酒公司。其中,贵州茅台个性化定制酒营销公司于2014年1月18日挂牌,而茅台对定制酒的预期目标是:2014年茅台酒个性化定制公司保底销售目标为10亿元,2015年目标30亿元,2016年实现50亿元。另外,五粮液虽然在2014年12月10日才公告成立宜宾五粮液创艺酒产业有限公司,但是,其定制酒业务早就在2014年3月份就已经实施,其与中铁二局开发了“开路先锋”酒之后,又与北大荒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发“北大荒鸿福”酒。2014年11月底,水井坊超高端新品“元明清”宣布上市,未来将主打定制或圈层营销。另外,老白干酒、山西汾酒、西凤酒等都纷纷成立定制酒事业部,也想在定制酒领域分得一杯羹。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酒博会期间,中国酒业协会组织成立了“中国白酒酒庄联盟”。中国白酒酒庄酒的生产准入细则,对产地生态环境、原料基地建设、文化建设、生产工艺、人员素质、体验消费等环节都作了严格的限定。
据了解,中国白酒酒庄规定生产必须使用传统工艺,且人工生产,使用绿色有机原料,陶坛贮存,大师调配。除此之外,酒庄还必须具备传统中国式建筑元素。王延才透露:“对酒庄酒所有的规定,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高品质白酒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为了推动中国白酒与国际接轨,保护优质的白酒生产和文化资源,打造真正的中国白酒‘酒庄酒’,保证白酒‘酒庄酒’在未来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中国白酒的名酒品质和产品诚信。”
与会人士指出,要想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中国企业绝不能停留在抄袭模仿上。企业过了生存期就要改变经营管理思路,通过战略设计明确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当然不能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必须是以给顾客创造独到的价值作为差异化的前提,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