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医药将撞击出绚烂火花

  • 作者:徐亚静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7-16 14:28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其后,上升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高度的“互联网+”迅速引发全民关注。

  互联网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特点,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这其中也包括中医药。日前,来自互联网界、中医药界与投资界的权威人士共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阿里研究院和中国商业文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互联网+中医药创新论坛”,共同探讨互联网+中医药将撞击出何种绚烂的火花。

  传播推广

  2013年我国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如何让我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特色鲜明的民族医药资源通过“一路一带”建设,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融互通,成为重要课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裴晓华指出,当前中医药的传播存在以下缺陷:实效性不够,影响力品牌欠缺;对政策、法规的高层次影响力不够;适合国际教育使用的临床实用课程、教材、方式及临床培训基地严重缺乏;高等教育及临床培训体系无法完全发展;临床疗效评估方法欠缺或没有信服的科学诠释;中医药产业化能力有限,服务品质不高。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传播发展提供了便捷条件。裴晓华说,门户网站、即时通讯工具、大数据和云服务,以及突破时空限制的移动网互联可以实现中医学习的生活化,即在生活中学习中医,使民众在产生学习主动性的任何时间点都可以伸手即得(在线教育、移动App等)。此外,O2O闭环模式将线下的教育学习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教育学习的前台,而个性化、平等、公开、自由的知识获取模式,可实现“我的学习我做主”,让中医药的传播更顺畅。

  传统中医药诊治个性化、药物欠标准化、讲究综合调理、更依赖于经验积累而非设备,因此其推广往往受制于医生少、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制约。红杉资本副总裁梁江表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特点可以去时空限制,重视体验和口碑的用户至上理念又与中医药理念不谋而合。目前,互联网+医药已有多种实践形式:面向机构(Epocrates)或用户(ZEO)的数据服务;连接医患的咨询/诊断、导医(Zocdoc)、慢病管理(WellDoc)等。梁江认为,O2O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医药传播推广的诸多限制,可以帮助中医药惠及更广大的人群,但标准化医生的缺少是互联网+中医药面临的最大挑战。

  百度医疗事业部高级商务拓展经理张伟介绍,百度利用其互联网入口的地位,为传统医学在品牌宣传、词条定义、科普推广、健康宣教等方向提供全网信息支持,已实现每日过亿的访问量。未来百度希望可以在提升医院和医生的知名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大数据技术临床应用等当前互联网热门的方式及技术方面,与中医药行业专家展开合作,探索出符合传统医学特色的合作模式。

   移动医疗

  继7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后,腾讯又投入1亿美元到挂号网,计划将微信、QQ打通,让医院和医生为网络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就医服务;阿里巴巴推出专为手机用户开发的阿里健康APP服务平台,用户随手拍处方上传,咨询药品信息,由用户附近多家正规大型连锁药店进行响应,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药品服务;百度在持续助力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同时,构建基于百度开放平台的互联网医疗生态,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

  国泰君安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符健指出,当前巨头纷纷布局,各种资本加紧涌入互联网医疗领域,可穿戴医疗、医药电商、医疗信息化/网络医院、在线诊疗/慢病管理、医保控费五大互联网医疗模式全面开花。

  阿里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薛艳介绍,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互联网医疗在内在需求、政策、创新端三大因素驱动下即将步入高速发展期。据易观智库估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医疗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占比超过50%,未来三年复合增速将超过80%。

  裴晓华认为,移动医疗家庭化和健康化的特点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体现出中医的三级预防观念,可帮助患者和医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可以优化医疗资源,使医生和患者的时间得以有效利用;便于保存患者真实数据,为后期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辨证论治+数字化选择,可提高治疗准确性。二者的合作,潜力无限。

  张伟介绍,百度大数据部积累的相当于6万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可以为中医提供相关的信息记录、提取、分析等功能,与中医患者的精准医疗数据相结合,从而分析出与患者健康、预防相关的基本信息和状态,实现对潜在亚健康人群的早期干预。为此,百度愿意提供15年来积累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存储能力、防护能力、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全球顶尖的技术和科学家资源,为医院、医生、医药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全面的支持。

  “依托微信平台的中医调理、保健按摩O2O机构宜生到家已覆盖北京城区,估值2000万美元。”符健举例说,中医整体思想、中药来源天然、中医药高疗效低成本的特点,完美契合新兴健康管理理念,将指导互联网医疗的C端(客户端)健康管理。

   科学研究

  中医药因其个性化的特点,在诊疗信息的整理分析、学术经验传承方面存在瓶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研究取得突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杨洪军介绍,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中医药科研带来了新思路。

  据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设计有专门帮助医生进行病例随访、医患信息交流等的模块,在全国多家中医医疗、研究机构的实验性应用中,体现出了良好的社会价值。该平台可以完成医生个体诊疗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名医群体诊疗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方剂数据的管理与分析、中药数据的关联性分析,设有临床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管理、资料管理、知识检索、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六大系统。

  该平台可帮助医生通过文档、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记录病人情况、临床诊疗过程并进行分析,形成个性化的医案,提醒医生定时对病人进行随访等,存储随访记录、师生问答、个人体会等内容,并可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目前,该平台已在国师大医颜正华教授等多位名中医的工作室得到应用,还为中药企业、保健品公司的新药与保健品研发,提供处方分析服务,获得了高度认可。希望进行相关研究的机构可有条件免费申请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普查办副主任张小波介绍,正在进行的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整个过程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作支撑。普查采用基于PDA采集终端以及平板电脑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告别了传统的纸质表格,提高了野外调查手段的先进性和工作效率。每个普查队员身上都带有一个轨迹仪,一天走过了哪些路都会体现在轨迹仪上,并上传到数据库,以验证和事先的设计方案是否一致。这是靠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本底的数据库来进行管理的。此外,普查队员要制作标本、拍照、实时填报数据并上传,北京的数据中心每天都会更新。

  与会者一致认为,互联网与中医药的结合活力无限,希望互联网界与中医药界加强合作,共同挖掘这座金矿。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