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医药师承工作成效显著

  • 作者:王泽议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2-23 10:06

  师承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中医药学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形成不同医学流派的重要因素。北京市从制度保障和传承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培养中医药临床人才,取得了很好效果,燕京医学学术体系已基本成型。

  完善制度和传承体系
  促进传承与中医药发展融合


  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为保证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北京市建立了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奖励政策,《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市级和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完成一期传承任务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建立了名老中医评选制度,设立了国医大师遴选推荐和首都国医名师、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评选制度。此外,北京市还形成了市卫计委、市中医局牵头,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大力支持的中医药传承分工合作机制,市财政每年拿出350余万元专门用于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建设。

  在传承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室站建设,建设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站,开展学术传承、特色服务、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文化展示方面的专项建设;试点开展了老中医学术经验教学化建设,以国医大师和首都国医名师为试点,开展学术经验的教学化体系建设,将专家经验形成可教学的模块和教程;建立了三级师承体系,在国家级师承引导下,开展市、区和医院的三级师承工作,对中医药人员毕业后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目的的师承;同时注意总结经验,制定教学管理工作方案,明确考核办法和要求,促进师承工作管理考核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外,北京市还充分利用中央、部队和社会上的优秀中医药专家资源,为北京市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

  北京市在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的同时,注重将传承与中医药全面发展相融合。一是与基层能力提升融合。将市级师承平台向基层延伸,建立基层老中医工作室站,设立主要为基层培养人才的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并建设“老中医社区服务示范点”,由市级指导老师直接到基层为民服务。二是与学科建设融合。将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站建设纳入重点学科建设内容,支持老中医药专家担任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或顾问。三是与科研融合。在年度首发资金和中医科研资金项目招标中,都将老中医经验总结研究纳入其中。四是与京津冀工作融合。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室、站招收京津冀地区的继承人或进修学习人员,河北省每年有近百名中医药人员前来进修学习。同时,老中医工作室、站也已在河北建立2个分站,推动了当地县级中医院专科服务能力的提升。

   燕京医学体系基本成型
  全员师承体系正在形成


  上述负责人介绍,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燕京医学学术体系已基本成型:整合首都老中医药专家资源,建立了“北京四大名医”在内的191个传承工作室站;建立了北京国医网,形成“3+3”室站建设、展示和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形成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智能型数据库32个、室站刊物11个;厘清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渊源,初步形成了首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脉络图和学术传承谱系;总结出名老中医特色诊疗项目131项,筛选出优势病种238种,开发出或正在开发名医验方的院内制剂65项;首都老中医学术经验教学化试点正在进行,目前已经开展15位国医大师和首都国医名师的试点建设;老中医专家经验服务体系正在试点,目前颜正华名老中医工作室已经在广安门医院等10个医院建立了服务站,进行经验临床应用推广。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中医全员师承体系正在形成。其中,三级师承体系已经形成,即形成了以国家级师承为导向,区级和医院师承为基础,市级师承为核心的北京师承体系。北京市将师承作为中医师成长的必经阶段,学生毕业后在住院医规培中要开展跟师学习,在高年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阶段进入室、站接受师承或参加医院师承和区级师承,优秀者经过遴选可获得市级师承和国家级师承机会。此外,北京市还将师承工作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相结合,在一些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中,设置跟师学习模块,使中医药人才能够博采众长。

  此外,中医药传承临床人才体系也正在形成。北京市有国医大师16人,首都国医名师42人,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40名。该市已开展5批全国师承和4批市级师承工作,共遴选出443位师承指导老师和847位学术继承人,660位继承人已顺利出师。北京市5个区县也开展了区级师承工作,其中45%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院级师承工作,如朝阳区已开展4批区级师承,已有52位区级师承继承人结业出师。此外,北京市还设立了63个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共培养出了100多位继承人;遴选了两批共217名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北京中医药师承“双百工程”,以培养未来的“社区名中医”,目前已有87名完成3年师承培养。

  北京市中医药师承工作推动了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以老中医经验为核心的临床诊疗方案、验方、院内制剂,丰富了中医服务手段,大批学术继承人和师承人员出师,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中医药临床骨干或指导老师,大大提高了临床整体服务能力。据介绍,北京市每年获批的50~80个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基本都包含老中医经验模块;北京市85%以上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都有老中医药专家参与,其经验不断融合进入诊疗方案或转化成为优势病种。

  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燕京学术图谱、分级传承体系建设,推进全员传承工作,完善老中医工作室、站运行和师承工作机制,开展师承的法人化、教学化和服务化,加强室、站内涵建设,促进师承与其他工作的深入融合。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