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加强科技创新  助推医药产业发展

  • 作者:白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11-01 13:30

  10月25~27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承办的第二十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刘谦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了我国医药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强调了面对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重大慢病的防控、新发突发的传染病以及医疗费用增长等一系列挑战,人类社会迫切需要融汇一切先进的知识、技术、经验、方法,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医药产业发展。

   创新成绩显著

  刘谦谈道,深入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是永恒的需求,医药产业也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目前,生物医药研发相关的技术不断进步,速度迅猛,产业政策更加有利,行业监管不断改进,医改政策不断深入和完善,使得生物医药产业得到难得的机遇。美国的健康产业占其GDP的比重超过15%,是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只占我国GDP的4%~5%,差距巨大。因此,这个领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潜力和方向。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科技进步,创新涉及到民生的改善,同时也涉及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多重效应,而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刘谦随后介绍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生物医药创新的部署情况。他介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满足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我国从2008年起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8年来,该专项围绕重大疾病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累计已有9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130个品种在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手足口EV71病毒疫苗、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西达本胺、阿帕替尼等24个1类新药获得批准;对200余种临床急需品种进行了技术改造,其中涉及到15.3%的国家基本药物,使这些药物的质量明显提升;支持和建立了一些技术平台,包括综合技术大平台、单元技术平台和资源性平台,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新药专项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鼓励和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工业主营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由专项实施前的两家增加到2015年的16家,规模以上的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这在各工业门类中居于前列。专项同时促进了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相对集中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刘谦也强调,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管理和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

  做到5个坚持

  谈到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三五”发展思路,刘谦表示,“十三五”是专项实施的重要收官阶段,基本思路是做到5个坚持:一是坚持聚集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在前10年支持研发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加大重点产品支持力度。二是坚持兼顾长远需求,特别是对具有长远意义的关键技术给予支持。药物研发涉及多种学科和许多关键技术,必须要有长远的视野,不能急功近利。三是坚持提高能力,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化应用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四是坚持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管理也要创新,要全面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五是坚持改革开放,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和互利双赢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面对健康领域的挑战,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

  本届论坛以“打造创新生态,共享健康未来”为主题,邀请了70余位演讲嘉宾,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00余位国家政要、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参会。论坛还围绕制约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互联网形势下医疗康复与智能养老领域合作、药物一致性评价中关键技术平台、精准医学与基因检测发展等问题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