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照亮产业前途——食品领域8项科研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 作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7-01-22 10:08

        编者按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举行。食品领域收获满满:“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中国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项目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些获奖项目主要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领先的创新成果,为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本报特辟专版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获奖项目:《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 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一书

        获奖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浙江大学、化工出版社等

        主要完成人:孙宝国、曹雁平、赵玉清等

        该书紧紧围绕食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准确地回答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相关食品安全问题,为促进我国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和食品安全理念普及,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该选题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技术内容科学可靠,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重大创新,处于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科普作品的领先水平。

        该书2012年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图书出版后荣获:2013年度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科普作品奖、2013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普图书、2014年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2014~2015年度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2015年科技部优秀科普作品、2015年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科普类)一等奖。

         获奖项目:“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项目

        获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等

        完成人:陈士林、宋经元、姚辉等

        该项目团队通过对中草药及其易混伪品的DNA条形码进行实验研究,获得DNA条形码序列,并制定了“基因身份证”。根据这些“基因身份证”数据创建出的中草药DNA条形码生物鉴定体系,不仅突破了传统鉴定方法主要依赖经验,且受形态和化学特征影响的限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中药资源信息检索、查询以及比对鉴定。

        该项目团队将这一鉴定方法用于王老吉凉茶原料的鉴别,建立了王老吉凉茶原料及常见的混淆品DNA条形码鉴定体系。该体系存储了7种王老吉常用中药材(“三花三草一叶”,即菊花、金银花、鸡蛋花,甘草、夏枯草、仙草,渣叶)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参考序列,真正实现了对王老吉凉茶常用中药材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快速、准确识别,确保王老吉凉茶原料的正宗、稳定、一致。

        通过这一鉴定方法的应用,2011年,王老吉凉茶被宣布正式入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2013年,与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博士、瑞士SGS联手启动凉茶国际标准研究,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质量保证。

获奖项目:“中国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

 获奖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等

 完成人:李华、段长青、李记明等

该项目团队经过近30年的持续攻关,解决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确立了我国酿酒葡萄的优生区,证明其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创造了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栽培新模式;创立了基于我国酿酒葡萄原料特性的葡萄酒酿造工艺技术体系;建立了我国葡萄酒安全控制和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体系。由此改变了“中国不能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和优质葡萄酒”的传统观点,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项目的实施为西部生态移民安置、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成果得到全面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新增产值44.5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5家,形成了葡萄酒产业集群,加速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获奖项目:“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

        获奖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茶厂有限公司等

        完成人:刘仲华、周重旺、黄建安等

        该项目针对传统黑茶产业发展瓶颈,利用现代先进生物技术,将黑茶叶中的成分最大限度地转化成对人体更加有益的功能物质,揭示了黑茶加工中品质风味形成机理,黑茶调节糖脂代谢和调理肠胃的作用机制;发明了“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快速醇化”“高效安全降氟”等加工新技术;制定了黑茶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的标准化体系;构建了清洁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黑茶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数据化制茶;创制了20多种“方便型”“高雅型”“功能型”“时尚型”黑茶新产品,全面提升了黑茶产业的技术、品质、规模和效益。

        该项目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在湖南、陕西大部分黑茶企业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我国茶叶资源利用率及行业整体效益,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大幅增加了贫困山区茶农收入,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近3年,仅湖南安化县黑茶就大面积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民增收;有效推进了我国黑茶产业技术进步与快速健康发展,使黑茶由2011年的第四大茶类跃升为现在的第二大茶类。其中安化黑茶产业规模由2006年的2亿多元增长到2016年的120多亿元。

        获奖项目:“油料功能脂质高效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项目

        获奖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等

        完成人:黄凤洪、邓乾春、汪志明等

        我国油料功能脂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油料脂质稳定性差,易氧化损失,溶出率低,缺乏高效制备技术,且油料脂质结构单一,功能有待拓展提升。同时,功能脂质产品创制滞后,难以满足不同人群营养健康的需求。

        针对上述难题,该项目团队历时10多年,创建了微波调质压榨-物理精炼制备功能脂质技术与装备,高脂类伴随物保留率从低于30%提高至80%以上,功能活性菜籽多酚canolol提高8倍;发明了广适高效的脂质分子修饰与物理改性技术,创制出结构稳定、功效突出的新型功能脂质,α-亚麻酸甾醇酯纯度达96.9%,其脂溶性较甾醇提高20倍;建立了功能脂质构效、量效、组效评价利用技术,创制出具有调血脂、缓解视疲劳、促进生长发育等作用的功能脂质系列产品。

        上述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24件,制订国家标准2项,创制保健食品等功能脂质产品17个,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10多个省份的油料加工、功能配料、健康产品等30多家企业,产品销往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为油料产业升级换代、改善国民营养健康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获奖项目:“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

        获奖单位:南昌大学、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

        主要完成人:谢明勇、熊涛、聂少平等

        该项目团队首次将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食品精深加工领域,历时16年技术攻关,突破了果蔬发酵专用优良益生菌种高通量筛选、果蔬发酵专用复合益生菌剂规模化制备等技术瓶颈,整理保藏果蔬发酵专用菌株6000多株,建立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定向选育出植物乳杆菌NCU116等果蔬发酵专用优良益生菌种39种335株;创制了直投式益生菌发酵果蔬原浆、发酵果蔬饮料等益生菌发酵果蔬系列生产新工艺以及果蔬益生菌发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体系;率先掌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果蔬发酵菌种及其菌剂制备等核心技术,开发了13类具有“安全、营养、美味、方便”等鲜明特征的益生菌发酵果蔬全新系列产品。

        该项目开发的益生菌发酵果蔬全新系列产品在全国19个省市71家企业推广应用,并通过了犹太和清真食品国际认证,有力提升了我国果蔬食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了果蔬精深加工产业的科技进步。

        获奖项目:“金枪鱼质量保真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获奖单位: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大洋世家股份有限公司等

        完成人:郑斌、罗红宇、邓尚贵等

        该项目团队瞄准我国金枪鱼产业发展受制于保鲜难度大、精深加工程度低等技术瓶颈进行深入攻关,突破了生食金枪鱼全程保鲜、冻煮金枪鱼精确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核心技术,解决了产业链短窄,国内外金枪鱼高端生鲜和精加工产品市场长期由国外企业占据的难题,构建了金枪鱼质量保真与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延长了上下游产业链,为金枪鱼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

        随着该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广,浙江舟山市“金枪鱼一条鱼”的产业越做越大,形成了产业链条完整的金枪鱼加工产业集群,在全球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幅提升。金枪鱼加工产业的做大做强,推动了国家远洋渔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也扶持壮大了一批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获奖项目:“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项目

        完成人(所在单位):袁宗辉、彭大鹏、王玉莲等 (华中农业大学)

        该项目团队历时17年,发明了兽药残留高效检测的核心试剂和样品前处理技术,自主研发出一批检测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主要如下:

        针对抗菌药残留缺乏高通量筛查技术的问题,筛选和构建对多类(种)抗菌药敏感的工作菌种9种,发明培养基21种,研究突破抗菌药残留不能同时检出的问题,研制出基于微生物抑制原理的拭子、试瓶和微孔板等产品13个。其中,适于养殖场、屠宰场、奶站、超市和实验室快速筛查牛奶、尿液、肌肉和肾组织中多类或一类抗菌药(共8类63种)残留的7个产品为国内外首创。

        针对复杂基质中痕量违禁物残留难以同时检出多个组分的问题,破解小分子化合物无免疫原性等难题,发明免疫原和包被原125种,创制灵敏、高产、优质单克隆抗体/受体68种,研发出基于抗体/受体的试剂盒和试纸条53种。其中,能在现场和实验室分别同时检出芬噻嗪类10种、雄性激素类6种、磺胺类17种、硝基咪唑类5种、孔雀石绿类4种、β-内酰胺类21种的核心试剂及产品为国内外独创。

        针对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多类(种)残留物难以同时有效提取的问题,发明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和恒温萃取装备,攻克复杂基质中痕量多组分残留物提出物少、提取率低和基质干扰大等难题,建立标准化定量/确证分析法,考察所发明的高效检测产品的性能。能分别测定动物源食品中糖皮质激素8种、大环内酯类18种、氨基糖苷类13种、四环素类7种、有机砷类5种化合物等12种定量/确证分析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该项目完善了国家兽药残留监控技术体系,提高了兽药残留检测水平与执法能力,提升了兽医兽药和食品安全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