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层医疗投入 代表委员热议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

  • 2019-03-13 10:35
  • 作者:杨频萍 王拓
  • 来源:新华日报

  “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养,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坚持预防为主,将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村和社区,务必让基层群众受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很多地方体现出对基层群众就医的关怀。如何提高基层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让百姓看病更便捷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从公办医院角度,我们须顺应百姓需求,实现就医更便捷、更舒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唐金海教授说,作为省委省政府关心的江苏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新大楼已于去年完全投入使用,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如今每天门诊量约有2万人。


  要“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唐金海认为,公立医院应该运用互联网、移动医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基层群众就诊的效率与便捷性。针对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群众看病难现状,省人民医院去年大力开展智能化建设,除了智能预约支付,“互联网医院”上线、远程专科医疗开通、AI智能随访上线等系列举措让更多患者不去医院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近年来,南通因地制宜推进乡镇卫生院建设,在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推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同时开展‘数字化’预防接种、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实施慢病社区干预项目等,拓展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与外延,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医改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表示。


  培养基层医疗“守门人”


  “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尤其关注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养、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说。


  “分级诊疗制度要落地,应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好‘守门人’作用。” 王静成说,这方面需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围绕基层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升、继续教育与晋升空间、待遇与编制问题等,做好制度设计并配套采取激励措施。”


  刘璠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亟需大量医护人员。刘璠认为,培养基层医护人员要推行灵活的机制,建立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定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医疗设备技术人员,政府应在培训经费、学员学费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可参考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建立定向招生的特殊培养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工作任务包括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做好慢性病防治,我特别赞同坚持预防为主。”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甦雁说,虽然我国疾控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人员编制不够、待遇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疾控人才流失严重,“希望国家增加对医疗的投入,将重视疾病控制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


  增加对弱势群体补贴


  王静成说,推进分级诊疗,需推进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怎么使医联体真正联动和可持续,很多工作仍需进一步深化。”他说,“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打造过程中,该市组织建设了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配齐医疗设备,提升硬件设施,每两至三个乡镇就建设一个具备二级医院水平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同时由政府主导、大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这些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和三甲医院紧密联系,专家定期驻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深化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即‘三医联动’,也和推进分级诊疗相关。”王静成说,让基层老百姓也能用上好药,需要做一系列制度性的安排。


  “医疗保障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医疗保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无从谈起。” 刘璠告诉记者,近年来,南通实行了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议在原有新农合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增加对弱势群体看病费用的补贴。(杨频萍 王拓)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