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特”专项论坛研讨临床研究设计难题
3月22日,由北京市科委主办的第三届“首都特色·创新驱动临床研究”论坛召开,北京地区医院的院领导和知名医学专家约400余人参加。本届论坛介绍了2016年“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简称“首特”专项)的申报和立项情况,根据所发现的临床科研课题方案设计等存在的问题,邀请领域专家结合4个典型案例展开讨论和点评,并通过在线微信互动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临床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
据介绍,2010年北京市科委启动实施“首特”专项以来,7年来科技投入已达2.4亿元人民币,申报课题近4000项,1139项科研课题获得支持。目前,该专项已有300余项课题顺利结题,创新成果不断产出,多项临床诊疗技术获得突破,研究出许多创新性的诊疗方案,为疑难杂症的攻克带来了希望。该专项已成为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70多家医院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临床创新性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1000多名,博士生约500名,课题负责人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达到40%以上,首次承担临床研究课题的科研人员超过50%,同时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和潜质优良的后备队伍。
据悉,从该专项2016年课题申报的形式审查和评审中发现,专项申报者的研究设计和材料撰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研究设计上,存在立题缺乏创新性,研究问题过于庞杂,样本量计算依据不足或错误,存在医学伦理风险,对临床研究中出现的风险事件无处理预案,计划进度不合理等问题;在申报材料撰写方面,存在研究目标过于笼统,考核指标不明确,技术路线不清晰、不合理,经费预算不合理,基础工作阐述不足或不清等问题。
北京大学医学部詹思延教授表示,临床研究是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解决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等问题的研究都属于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要生产高质量的证据,这需要提出好的临床问题,基于前人的工作形成恰当的研究假设,选择检验假设最适宜的研究方法,制订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她强调,无论是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研究等观察性研究,还是随机对照等试验研究,临床研究方法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应根据临床问题选择最适合的设计类型。医学科研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证据水平不但与研究类型本身有关,也与研究的各个环节是否实施良好有关。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