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首次实现全国统一医用耗材编码、骨科植入类耗材编码将发布……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郭婷) 9月12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直播活动,围绕已完成分类调整的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耗材进行解读。
“优化调整后的耗材分类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类耗材功能特征,解决了‘识别难、区分难、管理难’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医保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竹表示。
记者在活动上获悉,上海等地区已率先落地7类医用耗材新数据库,其他省份也在加快推进中,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全面落地实施。此外,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推进其他类别耗材医保通用名修订优化工作。目前,骨科植入类耗材编码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后续将适时发布。
首次实现全国编码统一为价格监测提供支撑
长期以来,医用耗材规格型号杂、产品更新快、涉及企业多,市场上普遍存在“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现象,导致医用耗材难识别、难区分,大大增加了医保和医疗管理的难度。
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医保局持续推动医保医用耗材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工作。2019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医保医用耗材编码规则和方法》,构建通用编码体系,按学科、用途、部位和功能等,形成17个一级分类,174个二级分类,1046个三级分类,8962个耗材材质、规格分类。
2022年3月,医保信息平台在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上线,医保医用耗材信息数据库同步在全国落地应用。
“该数据库的落地应用标志着全国医保医用耗材有了‘通用语言’,有利于实现纵向全贯通、横向全覆盖。”赵秀竹表示,纵向上,支撑各级医保部门间的信息数据联通、互认,提供数据标准根基;横向上,为招标采购、支付结算、价格监测、基金监管等医保各项业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在价格监测方面,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代码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前,我们需要通过关键词筛选出所有名称相近的产品,再对产品的注册证和说明书进行逐个审核,根据植入部位、产品材质和产品特征等相关信息判断是否为同一类产品,之后才能开展价格监测,费时费力。”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的邓文艳说,而在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代码应用后,这些产品有了统一的单元号(即分类代码),也有了统一的单元名(即医保通用名),只需要在数据库中搜索代码,就可以实现对同类型产品价格的精准监测。
她介绍,该中心已对临床使用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耗材开展价格监测,排查出显著偏离监测结果的异常值,督促企业纠正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推动价格回归更加公允的区间。“未来将继续深化耗材编码在价格监测中的应用,并探索医保通用名和分类的协同使用,推动建立多维度的高值耗材综合价值评价体系。”邓文艳说。
7类耗材完成分类优化支持创新且尊重临床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公布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及医保通用名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吻(缝)合器及附件、人工器官组织及配套材料、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7类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代码及医保通用名已完成优化调整。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项目组负责人翟梦媛参与了分类调整工作,她指出,分类调整工作,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鼓励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具有显著临床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清晰、规范的分类路径;另一方面,重视临床实际所关注的产品特征,广泛邀请临床专家参与,确保分类结果紧密契合诊疗实践,便于医疗机构精准选用、高效管理和规范应用。
“对于在药监部门已有产品注册备案,但在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中无合适分类对应的产品,予以新增相关分类、特征或材质。”翟梦媛说。
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为例,《公告》包括植入式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式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4个医保医用耗材分类。
记者在活动现场获悉,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可通过微创方式经静脉植入心腔内,具有无切口、无囊袋、无导线的优势。本次分类调整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单独分类,充分关注了技术创新,为使用传统起搏器多次感染、上腔静脉通路缺失、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据悉,国家医保局正在建立健全医保医用耗材分类的动态调整机制,力争常态化、机制化推进相关工作。“目前,骨科植入类耗材调整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后续将适时发布。”赵秀竹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医保局表示,对于创新产品,在医保医用耗材数据库的各大分类下,都预留了“其他”这一类别,为目前暂时没有明确的创新产品提供了临时性的赋码通道,保障其能够及时获取代码,及时应用于临床收费和支付。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