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屏障 温和护理 ——敏感性皮肤护肤指南

  • 2025-10-16 09:58
  • 作者:付豪 武雪玲 刘有停
  • 来源:中国医药报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特殊的皮肤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皮肤对常规刺激产生过度反应,出现刺痛、灼热、紧绷及瘙痒等不适。欧洲皮肤病和性病学会杂志(JEADV)刊载文章显示,据估计,全球范围内约有71%的成年人认为自己有皮肤敏感的症状。


  敏感性皮肤人群在护肤时应注意修复受损屏障、温和保湿,并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皮肤的刺激。


  皮肤更易发生炎症反应


  敏感性皮肤通常表现为面部皮肤泛红、干燥,并伴有紧绷或刺痛感,尤其在遇到环境、温度变化,护肤品刺激或情绪波动时容易出现潮红、灼热等不适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出现红血丝或轻微脱屑。此外,敏感性皮肤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锁水能力下降,易呈现粗糙、缺乏光泽的外观,严重时可出现红斑或炎性丘疹。


  上述外观特征,与敏感性皮肤的角质层结构密切相关。


  敏感性皮肤角质细胞排列紊乱、层数减少,导致皮肤物理屏障薄弱,经皮水分流失增加。而且,表皮细胞间脂质含量失衡(例如神经酰胺、中性脂质和鞘磷脂等细胞间脂质含量显著降低),也会破坏皮肤屏障的“砖墙结构”。皮肤屏障防御力下降,会使外界刺激物更易渗透进皮肤,并触发炎症反应。


  此外,敏感性皮肤人群的皮肤感觉神经纤维通常较为活跃,其释放的P物质等神经肽,会降低刺激阈值并引发灼热、刺痛等不适感。


  敏感性皮肤有多种成因


  敏感性皮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内源性因素包括遗传、性别、激素变化等。


  敏感性皮肤人群的皮肤表面脂质中CCL17/TARC表达显著升高,促进了炎症反应和皮肤高敏感性。同时,与非敏感性皮肤个体相比,敏感性皮肤个体中可检测到的OR基因表达较低。


  敏感性皮肤还呈现一定的性别差异,通常女性的发生率(60%~70%)高于男性(50%~60%),且严重程度也高于男性。有研究表明,这一现象可能与男女皮肤厚度差异、护肤品的使用习惯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耐受程度有关。


  激素水平变化也影响着敏感性皮肤的状态。雌激素下降会削弱皮肤屏障功能,增加经皮水分流失;皮质醇升高可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并抑制屏障修复;甲状腺激素异常可能导致皮肤干燥或潮红。此外,激素波动还能激活TRPV1等神经受体,加剧刺痛和灼热感。临床观察发现,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或更年期更易出现皮肤敏感情况。


  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护肤品使用习惯和生活习惯。


  一个人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物、化学气体等)会刺激皮肤,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也会损伤皮肤细胞,导致皮肤老化、敏感。甚至气候变化(如干燥、寒冷、炎热等)也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使皮肤的水分流失加快,引发皮肤敏感。


  使用护肤品也是导致皮肤敏感的重要外源性因素之一。长时间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如乙醇、香精、防腐剂(如苯氧乙醇)、酸类(如果酸、水杨酸)等,可能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变得敏感。


  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会对皮肤状态产生影响。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等,以及海鲜、牛羊肉等易致敏食物,容易引发皮肤过敏反应。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导致皮肤营养供应不足,降低皮肤的抵抗力,增加皮肤敏感的风险。此外,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也会使皮肤的状态变差,出现敏感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皮肤疾病也可能造成皮肤敏感。因此,当皮肤出现敏感表现,同时有皮肤病变或皮肤疾病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护理重点在于修复屏障


  敏感性皮肤的主要问题是屏障功能薄弱或受损,导致皮肤易受外界刺激,产生泛红、瘙痒、刺痛等不适。护理的关键在于修复屏障、减少刺激、维持皮肤稳定。


  敏感性皮肤人群洁面时,建议使用温和、低刺激性且pH值接近皮肤自然酸碱度的清洁产品(如含有天然植物提取物或甘油、泛醇等保湿成分的洁面产品),避免使用含皂基、乙醇、香精和强力去脂成分的产品。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避免冷热交替刺激皮肤。洁面手法应轻柔,用指腹打圈清洁,时间控制在30秒内。洁面后立即用保湿舒缓的水/喷雾补水,并涂抹修复屏障的乳液/面霜锁水。若仅使用物理防晒或未化妆,可直接用清水或免洗型洁面乳清洁面部,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脂膜。


  敏感性皮肤保湿的关键是补充皮肤所需的屏障修复成分,例如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增强皮肤锁水能力和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同时,应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以及含高浓度酸类物质、桉叶油等挥发性成分的产品,以免加重面部刺痛或泛红。


  防晒是敏感性皮肤护理的重要一环,应遵循温和、安全、低刺激的原则,优先选择纯物理防晒霜(防晒成分为氧化锌/二氧化钛),避免使用含乙醇、香料及化学防晒剂(如氧苯酮)的产品,防晒指数以SPF30~50、PA+++为宜。敏感性皮肤人群在使用新的防晒产品前,建议先在耳后或局部小范围试用,无不适反应后再正常使用。在皮肤敏感情况较为严重时,可用遮阳帽、口罩、墨镜等遮盖式防晒替代涂抹防晒霜。


  敏感性皮肤人群还要注意减少环境刺激,避免频繁出入温差较大的环境,减少因皮肤血管和毛孔快速收缩或扩张引发的泛红、刺痛甚至炎症反应。建议在冬季使用加湿设备维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减少皮肤干燥脱皮现象。在外出后及时清洁面部,避免污染物残留在皮肤表面,诱发刺激反应。


  在饮食方面,建议适当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奇亚籽)、含抗氧化物质较多的食物(如深色浆果)和胶原蛋白合成所需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锌),以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皮肤炎症发生风险。同时,应限制高糖、辛辣、油腻及光敏性食物和酒精的摄入,避免加重皮肤敏感症状。作息方面应保证每日7~8小时的睡眠,并最好在23点前入睡,这既有助于机体功能恢复,又能促进皮肤屏障的自我修复。


  (作者单位:北京安德普泰皮肤生态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