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C晚A”后,皮肤变黄了
近两年大火的护肤概念“早C晚A”(即早上使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C类产品,晚上使用具有抗衰老作用的A醇类产品),引发众多人群关注和效仿。然而,有的人却发现,使用“早C晚A”方法护肤后,皮肤看上去变黄了。这可能并不是因为“早C晚A”方法不起效,而是护肤品中的维生素C类成分逐渐失活。
“早C晚A”适合哪些人群
对于有美白、抗老需求的人群来说,“早C晚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肤方法。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还可以抑制皮肤中黑色素的产生,有助于淡化皮肤上的斑点。而A醇类成分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并且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改善色素沉着。
“早C晚A”的护肤方法,可以使维生素C和A醇协同发挥抗氧、抗衰、提亮等作用,使面部看上去更饱满、皮肤更有光泽,延缓皱纹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C和A醇类成分都有一定的刺激性,在使用前需要建立耐受性。
维生素C氧化导致皮肤泛黄
有些人发现,在使用“早C晚A”方法护肤后,皮肤没有像想象中一样变得白皙透亮,而是变黄了。这其实是因为含维生素C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失活。
维生素C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水溶性维生素,是人体中重要的抗氧化剂之一。维生素C发挥抗氧化作用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牺牲自我”——其自身直接与代谢产生或是环境中存在的氧化剂作用,通过氧化自身保护肌肤不被氧化。
维生素C的氧化过程分为多个步骤,过程中也会有多个产物。
化妆品中常用的维生素C是L-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首先会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但依然具有抗氧化作用,只有在继续氧化变成二酮古洛糖酸后,才会彻底失去活性。而氧化过程中的主要产物——赤藓酮糖,是使用含维生素C护肤品后皮肤变黄的“罪魁祸首”。
赤藓酮糖是常用的美黑剂之一。它能和角化细胞中的角蛋白结合,形成红棕色的类黑素,从而让皮肤颜色看起来更深。而少量的赤藓酮糖则可以让皮肤看起来发黄。
由此可见,使用含维生素C的护肤品后皮肤发黄,主要是因为其中的维生素C发生了氧化失活,产生了少量的赤藓酮糖。
选择低浓度产品并注意观察颜色
一般来说,含维生素C的护肤品在两个节点容易发生氧化失活:一是在储存过程中部分维生素C会发生氧化;二是使用含高浓度维生素C成分的护肤品后,部分护肤品未被皮肤及时利用,残留在角质层中,从而发生氧化失活。
想要避免因维生素C氧化失活使皮肤变黄,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选择维生素C浓度较低的护肤品,让皮肤能够充分地吸收和利用其中的维生素C,尽量避免其残留在角质层。二是选择含VC-IP、AA2G等维生素C衍生物的护肤品,这些衍生物本身比较稳定,会缓慢地释放维生素C,不易氧化变黄。
此外,在使用含维生素C的护肤品前,还要注意观察产品的颜色,从而分辨其中的维生素C是否已经失活。
含维生素C的护肤品颜色存在四种情形:透明、淡黄色、黄棕色、焦糖色。透明一般是产品刚开封时颜色,此时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抗氧化效果;如果产品呈淡黄色,可能预示着维生素C处于氧化初期,但还未失去活性;黄棕色代表已经有部分维生素C变为二酮古洛糖酸,失去了活性;焦糖色则表示产品中的大部分维生素C已氧化成二酮古洛糖酸,无法发挥抗氧化作用。
【作者单位:觅方(杭州)化妆品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