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开标现场第11批国家药品集采新规影响如何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记者落楠) 10月27日,第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产生中选结果。这次集采坚持“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的原则,全面优化集采规则。虽然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但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从现场的反馈来看,虽然“体感”强弱不尽相同,但企业普遍对集采规则优化有感知。“今年的制度比以前要好一些,希望以后更好。”一位上海企业的参会代表对记者说。
规则引导避免恶性低价
“截至今天上午10:30,前来现场申报的企业共445家……”10月27日上午,此次集采申报信息大会准时开始,各企业品规申报价等信息一一揭晓。
另一间会议室内,众多专家实时关注着报价情况。
“这次企业报价整体比较理性。”约一个小时后,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顾海带来他的观察。
这与规则设计不无关系。此次集采旗帜鲜明“反内卷”,优化价差控制“锚点”,“锚点价”为“入围企业均价的50%”与“最低报价”两者中取较高值。并且,每家企业都要作出不低于成本报价的承诺,报价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还要声明报价合理性。
顾海认为,此次集采对价差计算“锚点”的优化是一大亮点。“锚点”既可以避免正常报价的企业被个别低价冲击,产生“保护”效果;同时,企业中标价又不能高于“锚点”的1.8倍,因此又有“限高”的效果。“患者需要性价比好的药品,企业需要一定利润。集采探索引导合理竞价,对预防恶性竞争很有意义。”他说道。
此次集采还有多方面创新。比如,更加关注企业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企业投标的质量门槛。优化报量方式,允许医疗机构按厂牌报量,促进集采结果更加贴近临床用药实际。创新设置“入围复活”“未入围复活”两类复活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看来,创新复活机制可以提高企业中选概率。她进一步分析,入围复活的企业只要接受最高中选价,就可以复活,还能参加选省分量;未入围复活的企业只要满足报量超过平均报量、非最高报价并且愿意接受中选价的,也可以复活。“基本上除了最高报价企业和达不到平均报量的小企业,剩下的企业都可以参与复活。”她总结说。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常峰指出,增加“未入围复活”机制,具有稳临床和稳行业预期双重意义。“对主流企业,这次集采给予再次复活的机会,最终的采购量比起按规则直接中选要稍微少一点。”他认为,这一创新设置是为了避免主流用药市场变化太大。
竞争激烈企业策略不同
新的集采规则之下,企业的报价策略有改变吗?记者向现场企业了解情况。
“今年我们报价‘更坚决了’。”一位浙江企业参会代表介绍,其所在企业今年的投标策略是保利润,而非保中标数量。他认为,此次很多企业会是这样。这不仅是因为制度设计,也是因为经过多轮集采,企业已深知过度低价不可持续。
某陕西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企业报价的心态和往年差不多。“如果有二三十家竞争企业的品种,那么拼到最后,依然要看价格。”他坦率地说。
事实上,尽管提高企业投标质量门槛已将部分企业拦在了集采外,依然有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个别品种投标企业数量较多,有多个品种超过30家企业竞争,最多的达到40多家,竞争之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有参与“复活赛”的预案,但并不期待启用。北京一家企业的参会代表分析,有些企业可能想先报一个相对高的价格试一试。湖南一家企业的参会代表认为,第一轮中选获得的采购量会更可观,因此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在第一轮降到位:“能够第一轮中,谁愿意报高价去赌复活呢?”
集采申报信息大会上,企业普遍记录了其申报品种所有企业的报价。首轮所有产品的申报价公开完毕后,很多企业在现场自己进行排名,估算中选可能性。
某东北企业的参会代表在排名间隙告诉记者,为了拿出一个稳妥的价格,他所在企业计算了好几天。核算成本时考虑了生产和配送成本,“营销成本基本没有了”。据他观察,今年的企业普遍是在充分估算成本的基础上报价。
不久之后,大会宣布了各品种拟中选和按照机制可再次报价或具备再次报价资格的企业,几家欢喜几家愁。“复活赛”当晚进行,参与企业不乏行业熟知的头部企业。
集采影响行业加速转型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开展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采购490种药品。其影响深远,不只是降价。
江滨认为集采对企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推力。她说:“多年集采,企业都知道光靠比拼营销能力获取高额利润‘躺着’挣钱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了,很多企业在维护原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
企业也普遍感受到降价的压力,意识到转型的急迫。
“仿制药企业必须要去做创新了。”上述东北企业参会代表感叹。
“创新是大势所趋,但没那么容易。”有企业参会代表说,医药行业真正能出来的创新药是“凤毛麟角”,并且,创新研发投入也需要仿制药的支撑。
记者现场询问多家企业了解到,企业普遍有转型的意愿,但也不乏研发能力、成本投入方面的担忧。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已经采取了行动。
在“复活赛”现场,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介绍,他所在的企业前几年加大创新研发力度,现在有几个2类新药已经进入到了Ⅱ期临床试验。他估算,顺利的话,现在做一个2类新药大约需要5年时间。
他还表示,现在很多企业做仿制药的意愿不强,尤其是一些重复、无序竞争的品种,获批后也没有太大意义。
行业已经在转型,只是扭转惯性、显现效果还需要时间。
集采仍将继续,多位企业人士表示,希望今后集采规则还能进一步优化。
记者从国家医保局获悉,在即将开展的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成药全国联采、国家组织集采药品接续等集采中,也将坚持“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原则,推动集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责任编辑:郭肖)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