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优化 求同存异《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亮点采撷

  • 作者:白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7-29 11:07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个重要变化是,将上一版药典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三部分别收载的附录(凡例、制剂通则、分析方法、指导原则、药用辅料等)三合一,独立成卷作为第四部,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要求,解决过去长期以来各部药典收载的方法、通则重复收录,且不协调、不统一、不规范等不足,使分类更加清晰明确,药典标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技标准司司长于军和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如是说。

   整合规范完善检测方法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增修订工作立足规范统一、着重完善提高,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整合、规范和完善,解决原各部之间相同方法要求不统一的问题。”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综合处副处长洪小栩介绍,四部收载的附录通则总数为317个,包括制剂通则38个,检测方法通则240个,指导原则30个,标准物质、对照品9个,增修订总数占通则总数的56.3%,首次在归纳、验证和规范的基础上,完成了药典各部共性检测方法的协调与统一。

  洪小栩表示,制剂通则是按照药物剂型分类,针对剂型特点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将制剂通则实现全部统一,进一步规范常用剂型的分类和定义,加强共性要求及必要的检测项目的修订,及时收载成熟的剂型或亚剂型,如新增吸入制剂通则,增强了对吸入制剂的质量控制。

  通用检测方法系各正文品种进行相同检查项目的检测时,所应采用的统一的设备、程序、方法及限度等。在四部的检测方法通则中,除扩大收载与修订完善制剂通则及与质量相关的检测项目外,还加强了对药品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环境和检测条件规范的要求,增加了新的成熟可靠方法的应用。共整合共性检测方法通则63个,新增27个检测方法通则(包括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拉曼光谱法、汞和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抑菌效力检查法、羟胺残留量测定法等),这些不断完善的检测方法使药品安全性有效性控制全面加强。

  洪小栩举例说,参照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标准,并与国际要求相统一,四部对无菌检查法和微生物限度法进行了整合和修订,并兼顾了生物制品的部分特殊性。修订后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拆分成3个通则,即微生物计数法、控制菌检查法、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实现了与国外药典检测方法的协调统一。

  《中国药典》2015年版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指导的制定,补充和完善了主要检测方法应用指导原则,并加强在药品生产、流通、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原则,全面控制药品质量。洪小栩介绍,四部新增指导原则15个,包括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药品晶型研究及晶型质量控制、基于基因芯片药物评价技术、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微生物鉴定等指导原则。这些技术指导原则的建立,将有助于强化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理念,指导企业完善质量控制,引导其全面、深入开展药品研制工作。如“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制定指导原则”,引导企业科学合理制定限度指标;“药品晶型研究及晶型质量控制指导原则”,指导企业开展晶型药物对药品有效性的研究等等。此外,四部中首次纳入“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制备”“药包材”以及“药用玻璃容器”等指导原则,形成了涵盖原料药及其制剂、药用辅料、标准物质、药包材的药品标准体系。

   扩大先进检测技术应用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临界点色谱法、粉末X射线衍射法等用于药物质量分析;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用于检测重组单克隆抗体产品分子大小异构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抗毒素抗血清制品分子大小分布……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一个个新增的先进检测技术映入了记者的眼帘。

  国家药典委员会理化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告诉记者,《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的一个主要变化就是扩大了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将先进、成熟的检测技术应用到药品检验中,为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同时,还建立了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稳定性好的检测方法,以加强对药品安全性的控制。罗国安举例说,如对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增加离子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以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硫检测的灵敏度;为加强对中药材残留农药的控制,防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随意滥用农药,保障中药的安全性,通过方法适用性研究,完善了原有的气相色谱法,将农药残留检测种类由原来的只能检测9种增加到可以检测22种,并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将可检农药残留种类能力提高到229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法,检测中药材中真菌霉素残留量,检测种类由原来的4种提高至11种,提高了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度;对溶出度和释放度测定法合并,在篮法、桨法和小杯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桨碟法和转筒法,不仅为加强质量控制提供更多检测方法的选择,以满足检测实际的需要,也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专属性、准确性和稳定性。“而通过收载这些先进的分析技术,最终将引导企业采用专属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效率更高的检测方法”。

  罗国安还介绍,《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的另一个变化,则是检测技术储备显著加强,充分彰显了新版药典的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对强化药品检测手段、严格药品质量控制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建立了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别、色素测定法、中药中真菌毒素测定法、近红外分光光度法、基因芯片的药物评价技术等指导方法;增订了微粒制剂、多晶型药物控制技术、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制定等指导原则,在新版药典品种项下虽然暂未要求上述检测要求,但作为检测技术储备,为今后药品检定项目的增订、限定标准的制定、引导和规范新药和已上市药物的质量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药品研发和安全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也将对不规范的药品生产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

  当然,“增修订工作既要体现我国当前医药工业的生产及产品检测水平,又要反映当今国际药品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成果。”罗国安表示,因此,《中国药典》2015年版在检测方法上,并非一味求“新”,而是采取常用检测技术和先进检测技术并举的方式,逐步推动我国检测技术的升级,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如在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中,既保留传统的滴定法,也收载了离子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既满足现有质控的需求,也为部分产品检验的适用性提供其他成熟检测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提升质控要求拓展了空间。

   显著提升药用辅料标准

  “药用辅料是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其水平反映了制剂的水平。”洪小栩告诉记者,《中国药典》2015年版在药用辅料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辅料的品种收载以及质控水平和安全性有较大提升。

  “《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重要亮点之一是显著增加了药用辅料品种的数量,不断丰富了药用辅料的种类,做到了安全性控制要求基本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制剂常用辅料更加可控。”国家药典委员会药用辅料与药包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涂家生教授表示,四部新增药用辅料品种139个,修订95个,收载总数达270个,收载品种增长105%。很多基本药物中的辅料都被新收载,覆盖面广泛。比如,收载了聚山梨酯80(供注射用)、聚乙二醇300、聚乙二醇400以及可溶性淀粉、二氧化碳、活性炭等适用范围广泛的辅料。聚山梨酯80(供注射用)是注射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重要辅料,而过去使用的是大量化工级聚山梨酯80,杂质多,成分不清楚,工艺可控性差,质量不稳定,副反应大等,聚山梨酯80(供注射用)质量大大提升,安全性更高,这无疑将大大提高使用该辅料的注射剂制品的质量。二氧化碳是重要的用于保护药物不被氧化的惰性气体,以前无药用标准,很多试剂级二氧化碳被使用,因可能混入毒性气体硫化氢、二氧化硫等,危害大。活性炭是重要的除热原、助滤、脱色助剂,用于注射剂,但注明要除去,以前没有被重视,药典中未收载。其实活性炭中有许多成分,其吸附能力和细菌内毒素的负荷等影响药品质量,有些企业甚至直接用使用过、回收的活性炭。按照此次收载的标准,对不合理使用活性炭的情况将得到有效遏制,注射剂的质量有望得以提高。新收载的可溶性淀粉是颗粒剂中广泛使用的辅料,价格便宜,化学性质稳定,用于我国很多基本药物中。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还原性杂质清洗不彻底的情况,大部分都在300ppm以上,与国外差距大(国外不得超过50ppm)。此次确定还原性物质不得过250ppm,未来向不得过50ppm发展,以保证颗粒剂、中药颗粒剂的质量。同时,由于颗粒剂往往用于儿童,对于保证儿童用药安全也具有普遍性意义。

  洪小栩也补充说:“我国药品生产常用的药用辅料近600余种,《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药用辅料只占常用辅料的不到20%,而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这一比例提高到近49%。”

  与此同时,药用辅料的标准水平也呈现整体提升。涂家生指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不仅强化了对药用辅料的安全性控制,更加注重对辅料功能性的控制要求。在药用辅料的正文中针对特定用途设置了适宜的功能性指标,同一辅料按功能性指标不同建立了不同规格,如泊洛沙姆、聚乙二醇、聚山梨酯都有多规格标准,以满足制剂生产的不同需求,也使得药用辅料的标准实现了系列化。

  涂家生强调,《中国药典》2015年版还加强了可供注射用药用辅料标准的制定。四部共收载可用于注射用的药用辅料品种为23个,而《中国药典》2010年版仅收载两个品种。丙二醇、聚山梨酯80、活性炭等常用的可供注射用药用辅料标准的制定和收载,对提升注射剂等高风险药品的安全性将发挥巨大作用。比如,活性炭(供注射用)标准在原有药用炭的基础上,对铁盐、锌盐、吸着力等项目做了修订,增加了硫化物、氰化物、乙醇溶解物质、荧光物质、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无菌等项目。新的标准不仅加强了对活性炭中杂质的控制,也对吸着力等功能性指标做了加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注射用活性炭的质量,也可防止注射剂生产中活性炭反复使用的情况,而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无菌项目的增加则有助于降低注射剂的安全性风险。

  此外,鉴于制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和药用辅料使用的广泛性,《中国药典》2015年版强化了药用辅料标准的适用性研究和验证。涂家生介绍,其中明确规定制剂生产企业使用的药用辅料即使符合药典标准,也应进行药用辅料标准的适用性验证。药用辅料标准适用性验证应充分考虑辅料的来源、工艺,以及制备制剂特点、给药途径、使用人群以及使用剂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涂家生表示,《中国药典》2015年版引导生产企业进行辅料适用性研究,目的就是更合理、更安全地使用药用辅料。

  涂家生指出,《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用辅料标准的增订和完善,极大提升了药用辅料的质量水平,弥补了当前我国药用辅料标准短缺的问题,对提高药品质量,保障药用辅料关联审批制度的顺利执行,推进我国药用辅料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