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难忍,警惕子宫腺肌症

  • 2025-08-27 09:33
  • 作者:陈升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有一部分女性痛经多年,结婚后发现不孕,并且痛经越来越厉害。遇到这种情况,要警惕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常侵入子宫肌层并在其中生长的疾病,属于雌激素依赖的慢性妇科疾病。就像“树根扎进墙壁”,本该在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细胞侵入子宫肌肉层,导致子宫整体增大变硬,从而出现痛经等症状。


了解发病主要原因


目前认为子宫腺肌症可能的发病原因有基底内膜内陷,子宫内膜与肌层间的屏障受损,内膜组织向肌层“下陷”生长,雌激素水平过高,孕激素抵抗现象,多次人工流产、剖宫产等宫腔操作,慢性子宫内膜炎,遗传倾向(有家族聚集性)等。


有宫腔手术史、月经周期短(<24天)或经期长(>7天)等均属于高危因素。流行病学数据显示,30~50岁育龄女性发病率为20%~35%,约50%合并子宫肌瘤,约40%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痛经加重需警惕


子宫腺肌症症状严重程度与病灶范围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患者子宫明显增大却症状轻微。临床标志性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表现为月经期下腹绞痛,程度逐渐加重,常需使用止痛药控制疼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可能导致贫血;约30%~50%患者受孕困难,胎囊着床环境不良;还可能出现性交痛、慢性盆腔痛、子宫增大变硬等。


子宫腺肌症诊断依靠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妇科检查子宫均匀增大如球形,质地坚硬,压痛明显。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检查,提示子宫肌层增厚,出现肌层内囊性回声区,子宫前后壁不对称。MRI检查(金标准)可准确显示病灶范围。实验室检查CA125可能轻度升高(通常<200U/ml),血常规排查是否贫血。需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鉴别。


科学治疗控制症状


应根据年龄、症状、生育需求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原则是缓解疼痛、减少出血、改善生育、延缓进展。药物治疗适合轻中度患者,可以使用止痛药物,也可以使用激素药物,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如地诺孕素)、GnRH-a(如亮丙瑞林)、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如曼月乐环)等。手术治疗有保守手术病灶切除术(适合局灶型)和根治手术子宫切除术(适合无生育需求的重症患者)。另外,还可以选择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子宫动脉栓塞术等。生活方式调整也可以缓解症状。适度运动可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应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可以热敷缓解疼痛。饮食上,建议减少高脂饮食(降低雌激素水平),增加ω-3脂肪酸(有抗炎作用)摄入,适量补充铁剂(预防贫血)。情绪管理上,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保证充足睡眠。另外,应定期随访,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CA125变化。子宫腺肌症恶变率极低(约为1%),但需警惕突然加重的疼痛或异常出血。子宫腺肌症不能彻底治愈,绝经后症状通常自然缓解,育龄期以控制症状为主。怀孕能暂时改善病情,孕期激素变化可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并非治疗方法。


子宫腺肌症虽难以“断根”,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可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