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出台:外治法可采用中药沐足、熏洗、湿敷、放血疗法等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王晓冬) 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此方案是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制定。
《方案》指出,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皮肤瘙痒者可予抗组胺药物口服或炉甘石洗剂外用。
中医治疗应辨证分型,除内服方药之外,并列举了中药沐足、放血疗法、中药熏洗、中药湿敷等外治法。如,广藿香、淡竹叶各30g,煮水沐足,可改善发热、疲倦、关节痛等不适。高热者于大椎或耳尖点刺放血,关节疼痛者可对关节部位进行放血拔罐。忍冬藤、威灵仙、宽筋藤各30g,煎煮后取煎汁,纱布浸药,冷敷于疼痛处,可改善关节疼痛。黄柏、马齿苋各30g,煎煮后冷湿敷,每日2次,可改善皮肤瘙痒。
《方案》包括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内容,旨在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
关于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
关于传染性: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关于重症:
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本病重症少见,但境外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要加强病情监测,警惕重症病例发生。
关于灭活:
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关于医院感染控制及解除隔离标准:
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急性期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者,可以解除隔离。
关于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天,常为3~7天。
(一)发热: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热程多为1~7天。
(二)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可影响活动。受累关节周围肿胀、压痛,少数大关节受累者可出现关节腔积液。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三)皮疹: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疹间皮肤多正常,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轻微脱屑。
(四)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部分患者出现结膜炎,少数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和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现。
儿童病例高热多见,发热持续3~5日,除了关节疼痛,皮疹较成人更多见,可见累及面部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斑丘疹、疱疹、褶烂样皮损等。新生儿感染多在出生后3~7日内出现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喂养困难,皮疹更广泛,可见肢端瘀斑和水肿。
关于预防:
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国家卫生健康委:要经常性对医务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全部覆盖、全员知晓
8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组织制定并印发《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 2025-08-01 21:1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